close

1、多聽、多說、多讀、多寫。

“我學英語這麼多年了。為什麼我聽不懂(讀)說(寫)這是中國學生會問的很多問題。事實上,這是一個邏輯錯誤。”“年”是一個很容易誤導的組織。想像一下兩個學生,a和B,他們都學了5年英語,但a每天花4個小時,日復一日,專心學習;而B每週花2個小時,有時放假,還不時刷微博或朋友圈。實際學習時間間隔如下:


A的學習時間=4小時*365天*5年=7300小時

B的學習時間=2小時*(52周-2周休息)*5年=500小時

a和B之間的學習時間間隔=7300小時/1040小時=14.6倍

學習習慣與學習習慣有14.6倍的差距。所以,有兩個人學了五年英語,但是誰的英語會更好呢?所以,如果你真的想學好英語,請從現在開始每天學習和練習。如果你不積累小步,你就走不了幾千英里。

2、當皮膚應該厚的時候,大膽張開嘴,不要害怕

英語口語就是說。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,所以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被廣泛使用,有時我們羞於說它。我們只把英語口語當作一門學習的課程,而不是一門語言。我們不應該說。所以只有你說出來,它才會發揮它原來的作用——與人交流。囙此,在適當的場合,如課堂上,與同學私下練習口語,參加英語角,和認識的外國朋友喝茶,我們必須有勇氣多說。


3、除了提高英語口語,閱讀和寫作也是必要的

我們的口語組織和表達能力,與讀寫量有著巨大的關係。這裡提到的閱讀量不是課本的內容,而是課外讀物,如新聞、短篇小說、小說等;同樣,寫作量也不是老師指定的,而是日記、每週記錄等。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,都需要依靠時間的積累來產生效果。即使你每天只看一篇新聞文章和寫日記,你的英語綜合能力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質的變化。地修成山,風雨交加;水積,龍長。

4、試著讓生活變成雙語

我經常聽到“我的工作與英語無關,所以我沒有太多的機會接觸英語。”在這種情況下。然而,英語版本可用於歌曲、電視和電影、書籍、遊戲、手機和電腦。很多人到處尋找免費的學習資料,但事實上,身邊的很多東西都可以成為學習的通路。不知不覺地,自然地。

5、一定要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迴響

在學習的過程中,從“不知道”到“知道”相對簡單,但從“錯”到“對”卻很難。比如發音,人腦接收到錯誤資訊後,如果不斷強化,最終會變得極難糾正。囙此,在學習過程中,能够及時給予迴響,將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。


6、別山之石可用來攻玉

亞當·斯密的《國富論》有兩個覈心概念:貨幣和分工。簡言之,金錢可以被看作是儲存勞動力和時間的一種管道。正是因為我們可以用貨幣來儲存我們的勞動成果,使我們能够從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轉變為以貨幣購買的交易方式,從而進行更加精細的分工與合作,從而形成整體生產力的提高。囙此,雖然筆者不反對,但也不建議自學英語。每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。他/她可以把自己的技能換成錢,然後再換成別人擅長的技能,這樣可以節省時間,提高學習效果。在科技方面有專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gming83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